静逸投资2022年度致投资人的信
静逸投资2022年度致投资人的信
投资|2023-6-8|最后更新: 2023-6-9
 
type
Post
status
Published
date
Jun 8, 2023
slug
jytb2022gdx
summary
来源:公众号/静逸投资
tags
基金
category
投资
icon
password

静逸投资2022年度致投资人的信

 
2022年是既现实又魔幻的一年。在国内,疫情三年,2022年是最严峻的一年。我们一整年都在与奥密克戎缠斗,从严厉执行“动态清零”,到年底突然完全放开,经历了180度的逆转,无数个体的命运也在其间被改变。在国外,俄乌战争2月份爆发并持续至今,对国际政经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。同时,中美关系持续紧张。在这样的国内国际环境下,几乎所有行业都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冲击。对投资者而言,2022也是动荡而艰难的一年。
奥密克戎:结束的开始
12月7日,中国政府颁布了“新十条”防疫政策,标志着“动态清零”政策的结束,中国走向“群体免疫”之路。猝不及防的放开带来的大规模感染,医疗的冲击,退烧药、感冒药的抢购,以及绝多数人出现的阳性症状的困扰,甚至不少老年人未能挺过这一关。2022年是以十多亿人同患一种疾病这种悲壮的形式结束的。
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已经三年。客观地讲,前两年无论是原始毒株还是德尔塔毒株,致死率较高但传播速度相对较慢,“动态清零”政策发挥了很好的作用,不仅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,避免了欧美的那种大规模死亡,而且对经济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很小。武汉疫情控住之后,之后的两年虽然有零星的局部爆发,但都很快被扑灭。2021年,我国GDP增长8.1%,进出口总额增长21.4%,在全世界“水深火热”之时可谓“一枝独秀”。但奥密克戎的出现,改变了一切。
2021年11月南非首次报告奥密克戎变异病毒后,迅速传播到欧美国家成为优势毒株。2022年1月9日,天津首次通报奥密克戎病例,随后传播到河南安阳等地。3月份,吉林封控,一个月时间累计感染者破4万例。此时,国内奥密克戎感染者已超过10万,国外很多国家早已日增百万。应该说,此时对理解奥密克戎的特性已经积累了大样本的数据。奥密克戎传播性极强,R0甚至高达22,而新冠病毒原始株R0为2~3,德尔塔株R0为4~6。此外,病程大幅缩短,致死率也大幅降低,相当于甚至略低于季节性流感。这些特征对人类结束新冠流行是好事,但对动态清零政策是巨大考验,清零奥密克戎的代价将远超清零带来的收益。
3月份,上海疫情开始爆发。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,上海一直以“精准防控”为荣,但快速被奥密克戎击穿。此时,是选择顺势调整,与病毒共存,还是不惜一切代价,实现暂时性的清零?最终决策者选择了后者。我们生活在上海,亲身经历了实际近三个月的“静默”,足不出户,期间的很多事情让人终身难忘。实际封控时间远超官方文件发布的时间,造成大多人没有物资和心理准备;自由市场被完全暂停,没有超市、快递、网购,如何获得食物成为人们每天绞尽脑汁的问题,甚至亿万富豪也不得不在微信群询问如何抢面包,不少小区兴起物物交易,官方物资分配过程中的种种现象让人义愤填膺;医疗系统几乎完全关闭,除新冠外,其他所有疾病不再是疾病,因就医问题而造成的灾难在网络上随处可见;部分外地务工人员、货车司机被迫“荒野求生”…… 上海封控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,间接损失更是不可估量。
6月份上海解封后,奥密克戎继续在各个城市爆发。这些城市采取了与上海类似的“静默”措施,在付出代价后暂时控制住了疫情。但到了11月份,病毒在广州、北京、重庆、郑州、武汉、成都等全国多个大型城市大面积同时爆发,此时再采取坚决措施进行清零,将付出比上海还要大的代价。而新疆等地历经数月的长期封控以及发生的惨烈的次生灾害,标志着社会压力的极限。
近期,各地区感染人数的爆增,大部分人有难受的症状,一部分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因此不幸离世。不少人希望继续回到继续核酸封控的轨道上。但奥密克戎的特征,决定了我们与病毒共存才是唯一的结局。除了我们,世界已经走出了新冠流行。我们在严厉清零时,别人已经在世界杯赛场上欢呼。放开不是没有代价,但继续清零,不要说技术上已经不可能实现,数亿人长期足不出户,生计怎么办;大量的企业倒闭,就业怎么办;医院关闭、地震、火灾造成的次生灾害怎么办。
这三年尤其是2022年发生了种种击碎三观的各种事件。个别地方基层组织和防疫人员的法治观念淡薄,发生一些粗暴防疫、违法防疫的行为,对法治和政府公信力造成严重的损害,对人民群众的心理冲击更是难以估量。这些行为自以为是“防疫至上”,以集体利益名义无视甚至践踏个人正当利益,实则严重背离了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的初衷。
党和政府审时度势,最终决定放开是正确的决策。但卫生部门应该在放开之前,提前做好技术上的预案,以合适的配套措施执行放开。决定共存之前,应该提前为全民打上疫苗加强针,保证大部分人体内有足够抗体;如果某种疫苗被证明效果不足,应及时使用经过验证更有效的疫苗;有基础疾病的高龄危险人群应该逐一登记,提前发放特效药,及时给予重点保护和救治;对大部分轻症的人,退烧药布洛芬、对乙酰氨基酚应该提前配给。如果提前做好舆论准备,告知民众相关的科学知识,减少恐慌,也能大幅降低不必要的医疗挤兑。
客观规律是完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。人无论能量多么巨大,都无法与自然或社会规律相抗衡。只有尊重科学,尊重常识,尊重规律,才有可能付出最小的代价,取得最好的结果。否则,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,代价是巨大的。
无论如何,我们已经意志坚决地走向了与奥密克戎的共存之路,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经济成本上,已经不可能再回到清零的道路。尽管这个过程依然痛苦,但毕竟标志着大疫三年已经走向结束。当下,我们已经能够看到,那些经历过全民群体免疫的城市,正在陆续开始恢复生机活力。只有重新呼吸自由的空气,生活才会有新的可能。
俄乌战争与中美关系
2022年,国内奥密克戎肆虐,国际局势更是风高浪急。2月24日,俄罗斯向乌克兰发起所谓“特别军事行动”,计划中的闪电战,演变成持续至今的持久战。这场战争是二战以来欧洲最大的危机,对国际格局产生重大改变。
很难想象,已经21世纪,有些人依然保存着百年前殖民地时代的领土扩张野心。普京的战前讲话中认为乌克兰是俄罗斯历史领土的一部分,是共产主义俄国时期错误决策造成的结果。当今世界,国家实力的要素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,国家间竞争的核心应是科技、人才和创新,而不是抢占多少土地。很多土地和资源丰富的国家很落后,资源贫瘠的国家反而可以很发达。
相比之下,美国对国家财富的认知就准确得多。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5月份的一次演讲中谈到:“一百年前,如果被问到一个国家的财富由什么组成,我们可能会列举我们广袤的土地、我们众多的人口、我们的军事实力,或是我们富饶的自然资源。幸运的是,我们在所有这些特征方面依然富有。但比以往都更重要的是,在21世纪,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在于我们的人民—我们的人力资源—以及我们释放他们的全部潜能的能力。”一个国家释放人民全部潜能的能力,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核心竞争力。
俄罗斯自信于庞大的军事规模,但结果却出乎预料,沦落到只能频繁威胁动用核武器。演员出身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领导乌克兰顽强抵抗,成为了真正的领袖,鼓舞和感动了全世界。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俄罗斯进行了迅速的制裁,包括经济制裁、军事制裁、人员制裁,甚至冻结外汇储备、踢出SWIFT,卢布在国际市场上几乎成为废纸。北约不断向乌克兰提供武器支持和情报支持,加上俄罗斯本身的军事腐败、技术和士气的落后,俄罗斯在战场上颓势尽显。
俄乌战争带来了很多意外的结果:俄罗斯变得更不安全,反而使得接近“脑死亡”的北约更加强大。北约的扩张更迅速,而且触角要伸向全球而不仅限制在北大西洋。美国的领导力更加巩固,欧洲国家更倒向美国一边,很多国家更加依赖美国提供安全。欧洲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带来的痛苦,让所有发达国家反思与俄罗斯及其类似国家做生意的风险。
我国在俄乌问题上采取了相对平衡的中立立场,并未以实际行动明确支持或反对任何一方,表示尊重主权国家的领土完整,并且对核讹诈持鲜明的反对态度。无论战争的胜负如何,俄罗斯在国际政治上已无立足之地,国运已经彻底无法逆转。俄乌战争为我国提供了一个十分宝贵的观察机会,避免了时机不成熟时采取某些行动可能付出的高昂代价。
尽管俄乌冲突是全世界的焦点,但拜登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中只将俄罗斯定位为短期的紧迫威胁,而将中国定位为更加重要的长期战略性威胁。拜登政府明确表示,将与中国进行激烈竞争,但同时要管控好冲突。8月份,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“窜台”,使中美关系的紧张达到了高峰。12月份,美国国务院正式启动“中国组”,以系统应对中国挑战。美国及其盟友,并非在“去全球化”,而是试图“去中俄的全球化”。这些行为是值得高度警惕的。
拜登政府采取的很多对华措施甚至比特朗普时代更系统、更细致也更难对付。例如,美国大力压制中国高端芯片的发展。8月,英伟达芯片 A100 和 H100 被限制向中国供货。10月,美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新规,用各项对芯片算力、带宽、制程工艺等的量化指标,限制美国相关企业对中国出口,打击中国高端芯片制造、设计、设备等诸多领域,直接影响中国超级计算机、人工智能、数据中心、自动驾驶等行业发展。这次新规不允许美国人在受限范围的中国芯片企业工作。12月份,美国商务部又将36家中国企业列入“实体清单”。美国同时加大国内投资应对中国竞争,例如引进台积电在美建立3纳米先进的芯片制造基地。
2018年是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。国内外政经格局完全改变,已经无法回到从前。2022年秋季的二十大,更是影响深远,至少将影响中国未来十年,甚至二十年的历史走向。中美关系也不可能回到从前,双方只要不出现“冲突”,就是胜利。中美的激烈竞争,其本质既不是“文明的冲突”,也不是所谓的“修昔底德陷阱”,而是制度、价值观和发展模式的全面竞争。我们是幸运的,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正在见证历史的一代;我们也是不幸的,因为历史的一粒沙子可能随机地落在任何一个人头上。
信心比黄金更珍贵
2022年是痛苦的一年,2023年则是值得期待的一年。至少,不会再有大规模的静默和封控,进入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也不再要求核酸和健康码,也无须担忧随时可能被封锁在商场或迪士尼。正常的消费需求将会释放出来。企业的生产和供应链也有着更加稳定的预期,而不是随时被封控或物流打断。中国将与世界再次联通,而不是成为疫情中的孤岛,国内外的经济和人员往来也更加正常。
根据OECD预测,2023年全球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为2.2%,低于全球经济衰退的底线,美国是0.5%,欧元区是0.3%,中国是4.7%,日本是1.4%。由于俄乌冲突的影响以及各国的高通胀和大幅加息,全球经济明年可能非常困难。马斯克则认为2023年全球将会是一场相当严重的经济衰退。可见,全球经济不容乐观,但中国依然有望获得一定的恢复性增长。
但决定中国长期经济增长趋势的,还是信心的恢复和重建,包括居民消费的信心和企业家投资的信心。更重要的是,需要恢复国民对于整个国家的信心。
“信心”一词听起来似乎很虚幻,效果却好于所有的刺激政策。例如,无论如何放开限购、降首付、降利息,恐怕居民的购房需求都不容易恢复。无论是刚需还是投资需求,都是现实存在的,但类似恒大“烂尾楼”这种事件太多,居民心理冲击太大。真正解决了现实中出现的实际问题,人们的信心才会慢慢恢复。
近些年,疫情的影响,加上政策对多个行业的严厉打击,企业经营艰难,不要说餐饮、旅游、电影院等直接受疫情影响的企业,就连腾讯、阿里、京东等互联网巨头都在加大裁员力度。房地产行业的硬着陆,让地方政府依赖的土地收入难以支撑,即使是公务员也普遍存在降薪现象。大范围的失业和降薪,难免会让人更加谨慎,降低非刚性支出,增加储蓄。这一行为,进一步造成各行业的艰难。
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力量,是创新和经济活力的根源。近些年对民营经济的很多措施,以及对众多知名企业家的负面舆论,逐渐让不少企业家失去信心,甚至离开了国内。企业家是最敢于冒险和探索的群体,他们不害怕市场层面的风险和未知,但对于产权是否受到保护,以及个人名誉和人身安全是非常重视的。仅仅说几句保护民营经济的话是没有效果的,重要的是行动,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完善的规则、法治和契约精神,这方面依然任重道远。
受俄乌冲突、中美竞争以及疫情处理方式的影响,外资的信心也在动摇。这一年,反复的疫情防控造成供应链、物流和生产的中断,会让外资对我国供应链的稳定性产生怀疑。产业链向印度、东南亚、墨西哥等国家的加速转移不可避免。但也要看到我们依然存在巨大的优势。和印度、越南相比,我们有完善的基础设施、完整的产业链、高效率的工人、办事效率高的政府。特斯拉上海工厂2019年当年开工,当年即投产,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。短短两年后,上海工厂产业链本土化率已达到95%,在上海、苏州、宁波、南通等长三角地区组建起“4小时朋友圈”,形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全生态链,还打通了全国汽车产业链市场,形成完整的“安全、自主、可控”的产业生态。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达到这样的效率。印度、越南目前体量尚小且替代价值链更低端的部分。我国在工业制造效率和巨大市场两个维度上还是对欧美很有吸引力。替代是渐进的,只要我们平等保护外资利益,不断融入世界,加大对外开放力度,合理管控外交冲突而非四处树敌,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是能够保持的,否则就有更多的国家会“躺赢”了。
虽然疫情已经开始走向结束,但信心的重建和恢复依然需要经历长期的过程。疫情留下了无数的伤痕,包括经济伤痕、收入伤痕、信心伤痕、财政伤痕、医保伤痕、法治伤痕、公信力伤痕、国际关系伤痕等等。如果不修复这些伤痕,那么即使经济在短期内有所恢复,那也很可能是脆弱的。
动荡时代,个体的应对之道
面对近些年,尤其是2022年发生的很多事情,有些是极端荒谬的事情,作为个体,难免会有很强的悲观情绪和深深的无力感。国内外政经格局在至少未来十年不会发生任何根本变化,这决定着未来依然相当难以预测,或者说大概率很不稳定。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车轮面前实在微不足道,但我们依然能够主动选择以合适的方式去应对,做好精神准备、认知准备、物质准备和资产准备。
对个人健康和幸福而已,第一位的是心理状态,而个人心理状态是我们自身能够完全掌控的。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“情绪ABC理论”很有启发性:激发事件A(activating event)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(consequence)的间接原因,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(belief)。也就是说,事情本身并不是个人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决定因素,我们如何认知、解读和评价,才真正是决定性的。
无论发生任何事情,我们虽然无法控制事情如我们预期进展,但我们可以永远保持乐观的心态,以积极的视角去看待事物。一旦变得悲观和愤世嫉俗,恐怕我们的生命活力、工作动力和生活幸福感都会大幅下降。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的作者维克多·弗兰克尔在纳粹集中营都能生存下来,是因为在极端残酷的环境中,依然能找到意义。电影《肖申克的救赎》的男主角安迪在绝望的监狱中依然始终对生活抱有希望,最终获得自由。
同样地,上海等地的封控也未必全是痛苦回忆:很多人增加了风险意识,学会了未雨绸缪,提前为各种可能的危机做好准备;增加了生存能力,学会了做饭,甚至种菜的能力;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,也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情;看透了一些人和事,明白了自由的可贵,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变革的力量,毕竟很多时候反作用力也是力。我们并不主动地寻求苦难,但即使身处苦难,也可以乐观地面对和处理。
俞敏洪在2022年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。新东方的核心业务在2021年经历了毁灭性打击,但他们依然不放弃希望,持续在多个方向探索,最终在东方甄选直播电商业务开花结果。这种“在绝望中寻找希望”,从个人身上克服时代局限的坚韧和乐观的精神,对我们有很大启发。同样地,投资在近些年也变难了,面临的风险和波动也更大,但并不是没有机会,保持乐观的心态,我们依然有可能挖掘到不错的投资机会。相反,如果心灰意冷,那必然会无所作为。
混乱的时代同样伴随的是混乱的各种信息,考验着我们的认知能力。这一年,我们看到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观点已经完全水火不容,人们不再宽容,因为观点的对立而势不两立、互删好友。俄乌冲突是支持俄罗斯还是乌克兰?支持清零还是放开?同一个专家半个月之内观点可以完全相反,我们该相信谁?认知决定着人的决策和行动,所以不得不慎。
获得正确的认知,需要充分运用信息、常识和逻辑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说:“考察一个人的判断力,主要考察他的信息渠道和信息来源的多样性。长期活在单一的信息里,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,颠倒的信息,这是导致他们愚昧且自信的最大原因。”所以,想方设法通过不同的渠道、不同观点的人那里获得更多样、不同角度的信息,对获得真知是有帮助的。声音最多最一致的地方反而可能是最没有信息价值的。此外,常识也是重要的。不需要管什么东方西方,依靠常识我们也能知道,用核武器威胁毁灭人类是不对的,不让女孩受教育是不对的,依靠法治和契约是比有支配能力的人随意决策是更好的,如果这还能有争议,那争论已经毫无意义。另外,即使没有方法获得多元信息,运用逻辑,也能得到真相。前后矛盾、双重标准、不断发明新词汇掩盖事物本质,这些都是逻辑上不难发现的。
除了保持乐观的精神准备,物质准备同样重要。关键时刻,货币不再有用,真正有用的反而是最基本的实物资产,包括食品、药品甚至是土地。近些年,由于很多事情发展的非预期性,我们似乎总在抢这抢那,抢口罩、抢食物、抢水、抢退烧药、抢抗原、抢血氧仪、抢医院床位,甚至也有很多人抢黄桃罐头、柠檬、连花清瘟。这其中有些抢购是荒谬的,有些则是必需的。绝大多数时候,当我们发现需要抢购某种必需物品时,大概率为时已晚。所以,在平时保持足量并不断更新的各种物质储备,是应对各种危机的最好办法。
随着时代背景的急剧变化,我们的家庭资产组合也需要更加能够应对冲击。国运是决定投资的最重要前提,俄罗斯遇到的问题是一个重要警示。资产配置时保持一定的全球视角,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方案。同时,由于局势的不稳定性增加,各种风险资产的波动正在急剧加大,风险点也越来越多,需要考虑家庭资产能够承受多大波动和风险,在各种不同类型资产上分配合适的比例。
总之,乐观的精神状态、正确的认知、充足的物质储备和平衡的家庭资产组合,将有助于我们应对越来越不确定的时代。
2022年的投资总结
2022年由于疫情管控、俄乌冲突、美联储加息等多种因素影响,市场波动巨大。全年上证指数涨幅-15.13%,深证指数涨幅-25.85%,创业板指数涨幅-29.37%,科创板涨幅-31.35%,沪深300指数涨幅-21.63%。我们的基金虽然跑赢了沪深300指数**个百分点,但未能取得正收益。
2021年2月份高点以来,很多过往被认为优质企业的股价大多经历了持续近两年的大幅回撤。例如,股价一向坚挺的茅台经历了腰斩,腾讯股价更是从高点750港币跌到最低点不到200港币,回撤高达73%,跌到很多人怀疑人生。经历过经营下滑和估值杀的一些餐饮和零售企业,如海底捞、颐海国际、呷哺呷哺、泡泡玛特等公司股价有90%以上的下跌。所以,这两年对我们的考验也是很大的,基金成立以来我们经历了最严重的净值回撤。但尽管经历种种考验,只要能很好地活下来,未来依然充满机会。疫情放开以来,已经出现了一些积极乐观的趋势,不少公司已经开启了估值修复的过程。
投资路上,风雨难免,波动难免,哪怕在考验最大的时刻需要依然保持心理稳定,践行一如既往的投资体系和投资原则。如果因压力发生心理动摇,甚至身心健康大受影响,是得不偿失的。我们依然保持坚韧和乐观的态度,尽管未来仍然高度不确定,投资也变得更难,但依然会有不少的投资机会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挖掘。我们也特别感激各位投资人的陪伴和坚守。
在去年致投资人的信中,我们分析了科技公司投资的观点。科技股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特征在2022年体现得非常明显。去年因投资科技公司而闻名的“女版巴菲特”凯瑟琳·伍德的ARK基金,净值巨幅下跌。与此同时,巴菲特则出手买入了估值跌到便宜的台积电。
去年还火热朝天、一芯难求的芯片行业,转眼间变成了砍单、减产、去库存、降成本、降薪裁员,芯片公司股价跌幅巨大。光伏行业,硅料价格已经大幅下跌,正在陷入新一轮产能过剩的担忧。
去年火热的VR和元宇宙,由于硬件技术和软件生态的不成熟,正在经历考验。Meta公司的元宇宙战略陷入挫折,歌尔股份由于VR业务放缓和果链危机,股价大幅下跌。苹果迟迟未能发布其初代VR/AR产品,也是由于硬件不够成熟的原因。但手机作为人的移动信息终端,已经十来年没有本质的改变。我们的视野,被局限在这块小小的屏幕上。虽然如ipad、折叠手机等产品都试图扩大我们信息终端的可视面积,但都谈不上成功和取代。VR/AR产品,早晚会迎来硬件成熟的那一天。那时又会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,需要持续关注。
新能源汽车行业,比亚迪势头十分迅猛,而刚经历一两年高光时刻的一些造车新势力再次进入危险时刻。有个别品牌每卖一辆车本来就要亏损几万元,而且还将面临特斯拉不断降价的压力。同时,到2022年11月份,新能源汽车在新车销售中渗透率已高达36.2%,未来还能维持多久高速增长也有些疑问。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驾驶计算,在积累上百亿英里实际道路数据训练后,能否突破到L5完全无人驾驶,也有待观察。
时间是很好的老师,每一年国内外都会发生很多重大的事件,投资市场上也会经历种种现象,这些都是宝贵的学习机会。
2022年的记忆并不美好,但我们依然需要清楚地留存这些记忆而非简单地遗忘,因为我们的集体记忆是能够被他人所重新塑造的。未来也许并不美好,但是心向光明,保持乐观,无论是投资中还是生活中,还是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值得去追求和体验。
 
教你看年报(二),一份年报具体应该怎么看?10 Questions to Discuss with a Potential Co-founder